基於名牌效應,或是consumer loyalty,假若慕尼黑不是史提芬史匹堡的,我未必會去看這種血淋淋電影(這是以我的標準而言,對其他人而言,可能並不覺此片血腥,但每當此片一出現近距離射殺的場面時,我就會把目光轉移望向戲院其他角落,不想見到道具血漿從演員身上流出的場面)。
雖然史匹堡是個很商業化的導演,但可能是有財有勢加有腦,所以這個美國猶太人敢拍一些其他人可能不太會拍的電影。
「舒特拉的名單」,講德國人如何營救猶太人。我不知道如果有共產黨人,拍一套國民黨如何營救共產黨游擊隊的電影,該片能在大陸上映機會,會是如何呢?
「慕尼黑」,講以色列政府如何用以暴易暴方法去保家衛國,結果只是仇恨不斷升級,彼此不停地殺殺殺。結果這片在美國極不討好,因為美國政、經大部份都掌握在猶太人手上,或受到他們的很大影響。
在「慕尼黑」中,Eric Bana所飾演的Avner Kauffman,簡真是個完美化身。有人說這是導演的精心計算所設計出來的角色,有這個角色,不單另這片能吸引男性觀眾,就連女性觀眾也會因這角色是投入此片。
Avner這角色在片中幾乎是完美的,曾任以色列總理的保鏢,當以色列運動員在慕尼黑被巴勒斯坦人所殺後,他被委派接受任命,去殺掉「兇手」時,他幾乎是不用考慮,就放下懷胎七月的妻子去接受任命。
而在其行動中,一直都泠靜指揮其手下,加上又會煮幾味,又有人情味------不殺仇家的幼女,不殺無關連的人。又有膽色,自動住在目標人物隔壁的酒店房,通知隊友引爆炸藥。在酒吧面對職業女殺手色誘,能臨懷不亂回房致電妻子。(不過他打完電話後竟折返酒吧,未知是否忍不住呢?但卻因他忍得一時,撿回命仔,但其手下卻失守,結果光脫脫死在床上。)。
可能因劇情舖排得好,令人邊看邊愈喜歡這角色。在Eric Bana所飾演的Avner剛出場時,其角色一點都不起眼,但愈看就愈覺得這角色真有型。
後來尋找關於Eric Bana的項料,才又發現自己的孤陋寡聞,原來Eric是變型俠醫主角(我無看過),又是Troy的主角之一,我有看過Troy,不過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,只會留意到Brad Pitt吧,其他角色,穿上古代戰衣,好像個個都生不多樣子般的。
0 comments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