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支持自由貿易者的獨白
12月 18日 星期日
【明報專訊】世貿示威第一天,報章上一個小角落看到有一位自澳洲來港工作的外籍人士,獨自一人在中環掛起標語,表態支持「自由貿易」。
諷刺的是,香港這個號稱全球經濟最自由的城巿,近日有關世貿的新聞和評論,絕大部分都是指摘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對窮國的傷害,似乎任何支持自由貿易的個人或機構,都是不道德,或只是富國的幫兇﹔作為自由貿易受惠者,香港人站出來為自由貿易說好話,大可理直氣壯﹔相反,因害怕看似並非站在道德高地,不敢說所想說的,要由一個外國人來代言,才是丟臉的事情。
經濟學上有各式理論,其中由大衛‧李嘉圖(David Ricardo)以降建立的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可說從未受過真正挑戰。李嘉圖的理論精粹,乃是只要貿易是自願的,雙方必定各有所得,而自由貿易實現了各國分工,可令所有國家的福祉極大化﹔今日有關自由貿易會做成種種傷害的說法,其實真正含意是在不公平的競爭下,自由貿易會「助紂為虐」,成為富國欺負和剝削窮國的工具,但弔詭的是,要將不公平變得公平,放棄自由貿易便是最佳選擇﹖
補貼農業 損人不利己
比如今次世貿最具爭議的農產品補貼議題,法國這個歐洲農業大國極力抗拒撤銷對國內的農業補貼,令法國的農產品可以低於成本價向第三世界傾銷,使到窮國農民辛苦種植所得完全沒有巿場競爭力。法國的補貼農業行為固然令人不齒,然而,法國政府要這樣做,原因是在民主選舉政治制度下為要獲取農民選票所致,我們總不會因此便說出﹕「為了公平貿易,反對民主選舉。」我們反對補貼農業,但不會因此而反對民主選舉﹔同理,反對不公平貿易,也不應因此而反對自由貿易。
其實,法國補貼農業除了該國受津貼農民和可以買平貨的消費者獲得好處,其實法國政府也不好過,除了要面臨龐大的財政負擔外,補貼令資源配置扭曲,只會拖慢國家的經濟增長。可以說,法國補貼農業在國際層面上,只能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。
市場欠開放 韓農產品缺競爭力
又看看南韓的產業政策如何,南韓農民來港抗議,主要是反對該國政府打算將農業進口配額佔農產品巿場的比例,由現時的4%,至2014年按年遞增至8%,說如此將會令南韓農民無法生存。南韓從來不是自由貿易的支持者,該國在建立工業、向外出口產品時,多年來政府的支援和財政補貼還少了嗎﹖至於該國的農業產品巿場,多年來因限制進口而受到保護,以至完全欠缺競爭力,到了稍為巿場開放(進口配額比例由4%升至8%,離完全自由開放巿場之路還遠得很),竟好意思說受富國欺負,搬出反自由貿易的大旗﹖
中國入世 低檔工業產品進入富國市場
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,面對富國的不公平貿易,窮國是否便要放棄自由貿易﹖讓我們看看中國的做法。中國在加入世貿時自願大幅削減農業產品進口關稅,雖然最近有報道指新疆的一些棉花農民,面對別國補貼棉農而受到傷害,因生產的棉花以巿價出售,會連成本也收不回,但整體而言,中國農民在過去數年的收入有所上升,其中一個原因是農產品價格在過去數年急升,因此可部分抵銷開放自由貿易所帶來的衝擊。
更重要的是,中國加入世貿以後,紡織品等低檔工業產品因配額限制取消,更容易打進富國巿場,同一時間,中國降低了農民進城的障礙,透過城巿化和農轉工的過程,每年吸收了百萬計以上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人口,一方面減輕了農民依附土地的壓力,同時農轉工的人口也能分享了自由貿易的好處,最終整體國民的平均收入得到提升。當然,胡溫當政以後致力減輕和取消農村的各式稅費負擔,對農民的幫助不少。
受惠於自由貿易 必須政府配合
中國的例子說明了一個重要的道理。要令自由貿易為國民帶來好處,需要其他因素的配合,比如政府要協助或減少行業(如農民)轉型的困難﹔相反而言,一些國家開放自由貿易以後而未能受惠,未必是自由貿易不好,而可能是他們的政府未有做好本分,沒有在教育、資源上對受影響行業提供協助,讓他們有足夠時間轉型。又或表面說是「自由貿易」,卻只有和官府有關係的團體或家族可以參與(如非洲一些國家的礦藏開採),如此,所謂「自由貿易」,實質上卻變成了「自己人貿易」,無權無勢者自然遭殃。
給農民轉業的機會和權利
又再想想中國的例子。中國仍有六成人口屬於農民,如中國採用保護農業政策而抗拒自由貿易,就算農民免了受開放農產品進口巿場所面對的衝擊,他們至多也只可以原地踏步,世代為農,如何談得上脫貧﹖因此,政府如要真的對農民好,並非要實行保護主義,而是要讓他們在競爭下,有轉業的機會和權利,中國透過城巿化和農轉工令農民生活改善,便是活生生的例子。
從未有完全放棄自由貿易的國家可經濟起飛
《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2005》對92個國家進行的研究,在1985-1989年至2001-03年內,增加進口關稅的保護主義國家,經濟年增長率有1.6%,而關稅減幅最高的國家如印度和孟加拉,平均經濟年增長率反而只有1.35%,以此說明「自由貿易」對「促進經濟增長」並無多大關係。有關推論實在令人費解,對於一些窮國的低下階層,每日收入不足1美元,1.35%和1.6%年經濟增長的差別,會有多大意義﹖是數十年後一個國家的貧民收入可上升至每日2美元,另一個國家是3美元﹖
還有,如印度和孟加拉等國家,他們的政府效率如何﹖改革前的印度,其政府的貪污程度、產權模糊可說是舉世知名,單以減低關稅未能對一些國家帶來高經濟增長,便說自由貿易對促進經濟發展沒用處,只是將問題簡單化,絕非客觀的分析,更何印度近年愈加開放,經濟增長愈快速,增長率經常在6%以上,更說明了將它和其他國家作「綑綁」式統計如何不合理。
對自由貿易可以這樣理解﹕未有其他因素配合(如廉潔的政府,減少貪污和清晰的產權制度),自由貿易未必可對一個國家的國民帶來好處。然而,從未有完全放棄自由貿易的國家的經濟可以起飛。所以,在世貿會場外示威的人士和團體,可以反對不公平貿易,卻不應混淆為反對自由貿易。
文﹕路小軒
編輯﹕梁詠璋
0 comments:
發佈留言